搜书吧 - 言情小说 -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在线阅读 - 第 252 章 杨家湾喜宴纪事(一)

第 252 章 杨家湾喜宴纪事(一)

    禹州睢县杨家湾

    宾客盈门的情况下,杨家门前那几个拴马桩明显不够用了。骑驴马坐厢车的客人络绎不绝地到来,忙得三个专管驴轿车马的小伙子不可开交。

    客人们满脸笑意地一抬头,看杨家的黑漆门厢上贴着常见的对子: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仲夏时节,庭树里盈绿的枝子,肆意在庭院中伸展,仿佛也在喜气洋洋地迎接客人,到处院落的廊檐下张灯结彩,长工仆役们有条不紊地穿梭个不停。

    杨家大房的长子长孙成婚,这是期冀三十二年的大场面,况且杨宏云还中了洋进士回来,是专门修铁路建车站的洋进士,人家一回来就封了科长做。这在往前,一中进士就能派官儿做,也是幸运儿才能遇到的事。

    等到偌大年纪的新娘子,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荣归故里的丈夫终于要将她风光迎娶进杨家门。

    这场婚礼中的一切仪礼,都照士绅人家的最高规格来办。杨家从两个月前,就向各地的亲友寄发请柬,远亲近亲能来都来捧场了。

    新娘子乡梓在隔壁夏阳县,这么泼火流炎的夏天气候,新郎官并没一早去夏阳县接亲。新娘家人亲送她来到睢县城内,新娘子一早在睢县客栈里等候,不到两个时辰新郎官就把人接来。

    若非新郎的舅子们太激动(终于等到姑爷来迎娶姊妹,他们生怕杨宏云一有出息,要仿效那有一起子人,甩开旧式的定婚对象,去娶外头的新式女子),拉着新郎倌忆往昔谈未来,千叮咛万嘱咐,他们倒还能回来得更早些。

    从村口一路到杨家的大门前,鞭炮绵延了足有半盏茶功夫,穿着大红吉服的新郎倌,牵着还圆盖着盖头的新娘进来,人人都喜气盈盈地看他们。

    坐在外间席上的杜太爷,被那满眼的囍字红色晃着眼,也仰着下巴颏看得心头鼓胀,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欢欣,又突然觉得有点孤寂。唉,这要是珍卿结婚多好啦。

    不过他远远地一低头,见那新娘是个可怜的小脚,便撇撇嘴不以为然了。接新娘的鞭炮已经放过,新娘子也送到洞房里去,知客宣布正式开席了。

    各处席上都在发放餐具,旁边新郎倌的大舅舅高士信,见杜太爷悻悻地发着呆。想杜太爷这人名声在外,虽瞧着老头儿一身行头装束挺体面,又是好奇又是艳羡,却也没人(敢)陪他说话。高士信舅舅想给外甥做场面,便笑模笑样地主动问杜太爷:

    “太爷,你家妮儿多大岁数,在城上订亲没得啊?”

    杜太爷一听这可就亢奋了,他正想卖弄下孙女和孙女婿,可恨这帮呆头钝脑的二憨子,个个像长了蚌壳嘴,没一个人开口询问他,他自重身份不好自说自话。

    听见新郎倌他舅舅这一问,杜太爷立刻眉花眼笑,挺得意又故作矜持地讲:“妮儿为着要上学,在大城市海宁订的亲,年后叫妮儿三表叔过去看的。孙女婿是好精神的后生,满禹州最精神的后生加起来,也比不过他一个精神。这都不说,人家不靠爹不靠娘,一人开下五六家工厂,一个厂雇两个洋进士给他掌柜,能干着嘞。”

    大家听得都惊叹稀罕,纷纷赞扬杜太爷好福气,女公子好运道啥的。但也有人怀疑这老头儿瞎吹嘘,毕竟这年头就是吹牛不用上税,穷人要吹家里从前开金铺,卑人要说哪个姨姥姥给皇帝喂过奶。

    在这个天地混乱的年头,大部分人都越来越走下坡路,吹吹牛壮门面增底气是常事,大家相互也不太较真,哈哈一乐就完事了。

    不过乡下汉子也有较真的,有个同席的人直接问:“太爷,那城里头恁厉害的财主,那咋能看上乡下妮儿?听说大小姐后妈阔得很嘞,是大小姐后妈找罗的?给大小姐出好多嫁妆哇?恁那孙女婿真有几家工厂?那城里头潘家有一家厂子,老天爷,是个沾亲带故的都嘘得不行啦?你那女婿能有恁厉害?!”

    杜太爷先乜斜眼看这问话的人,冷哼一声举起他的龙头拐杖,很愤气地跟客人们指着说:

    “这是我孙女婿买嘞,阴沉木做嘞,晓得啥叫阴沉木啵?那皇帝佬儿要打寿器,想找一幅阴沉木整板都不易,这叫千年不腐、万年不坏,贵着嘞……”

    知客已经开始唱席,佣人和工人们开始走菜,一个客人拿手指头敲杜太爷那阴沉木拐杖,吸口气脸上满是赞叹,又疑惑地猜测道:“就是蜀州那的乌木嘛!”

    杜太爷一把夺回拐杖,差点把端着一筛篮凉菜的工人打倒,那工人嗓门真亮真脆:

    “我的老太爷唉,你老可留神些,这一桌桌都有数,?翻了淋人一身不算啥,叫我赔我可赔不起嘞!”

    杜太爷瞪一眼这上菜的,白他一眼扭过头不理他:哼,竟敢这大声跟我讲话,屁娃儿一点礼貌没得。

    隔壁桌珍卿她二表姑夫听见,嘴不值钱地调笑:“二娃子,别跟杜太爷没大没小,惹急眼他要打你的,他那乌木拐棍儿,砸到头上梆梆响,脑壳给你砸破瓢喽……”

    这时左近四五席的人,听见都哄哄大笑起来了。

    那个叫二娃子的上菜员,愣头愣脑地把头一别:“我下苦力挣饭吃,不受哪个欺负!我看哪个敢打我!”

    说着这二娃子菜已经上完,这屁娃儿一扭腚就走了,倒把杜太爷晾了个不上不下,这些人三五句的闲话,莫名把他塑造成一个老恶霸(其实本来就是嘛)。这叫人上哪儿说理去!

    刚才嘴贱的表外甥女婿,还在那挑逗火气:“杜太爷,你家妮儿那后妈还生没生,不生你孙女婿那能干,愿意叫给你传宗接代?”

    好嘛,这就是暗讽人是绝户,老恶霸登时火气腾腾上来,瞪着那嘴贱的外甥女婿,脸色开始凝聚毒气了。

    那高士信舅舅一看不对,赶紧按着杜太爷坐下,旁边也有人按那表外甥女婿。

    杜太爷想起珍卿的行事,想起后儿媳继孙子的作派,忽然觉得没必要生气,他夹起一块拌牛肉,一边嚼动一边说:

    “那我以前,也不晓得啥叫文明开化,到大城市长了大见识,才晓得啥叫文明开化,我孙女婿就文明开化。我还不好意思张嘴嘞,人家就叫话说在头里,说生头一孩儿就叫他姓杜,说得开化得我都不好意思,你们见过这文明开化的人啵?!乡下这文明开化的人难找哇!”

    有的人似惊似诧,有的人似信非信的,有人质疑:“他家里几个儿子?不对头,你说你孙女婿开那些工厂,她啥样老婆找不见——”

    见杜太爷狠狠瞪过去,他闭上嘴不呀呀了,杜太爷忽然觉得,他明白孙女说过的夏虫不可语冰了,他有点无聊有点寂寞:

    “那自然是啥锅配啥盖,我孙女写一篇文章,润笔费少了一二十块,多了七八十块,她跟人家洋人也捧的师父学画,画一幅画能挣两千块钱。

    “两千块钱,哼,你们这坐井底儿的癞□□,一辈子能挣到两千块啵?见——都见不到!!!她画的画儿,人家总理夫人的弟弟都喜欢,挂到总理夫人那家里,晓得总理是啥样人啵?那相当于是皇上的地位!总理夫人那是皇后的地位!”

    大家听得很惊骇。但有的人觉得可信,四里八乡关于杜家妮儿传闻多,真真假假大家总会信一些,比如启明学校的人给杜太爷送养老钱,还听说永陵市大官都许诺,将来杜家妮儿不管学的啥,一结业就给她个官儿当,还有杜家妮儿给族里捐钱,叫他们修路造水车啥嘞,传得有鼻子有眼儿,神乎其神,消息灵通的,都晓得这妮儿如今是个人物。

    但还有人似信非信,觉得一个妮儿还能有这样成就,听着像说的梦话儿啊。

    杜太爷那被按住的外甥女婿,一扭腚又张嘴嘲笑:“太爷,这天儿还这亮煌,你就说梦话了。

    杜太爷的外甥女,顾不得男席女席的间隔,杀气腾腾地蹿过来,揪着她丈夫的耳朵当众骂:“没出息的窝囊废,灌了一碗黄汤就胡咧咧,你跟谁没大没小,表舅也是你能逗弄的?!你算哪个牌面的人物啊,啊?!”

    说着她使大力要把丈夫拽走,但她丈夫脸上下不来,硬是片在椅子上不肯走。杜太爷那表外甥女,絮絮地骂了一阵,旁边人都出言劝说,今天是侄子的好日子,还是以和为贵啊以和为贵。

    高士信舅舅帮着按也按不住,还是大表伯、二表伯过来,把他们表舅给拖走了。

    看着丈夫叫他们拽走了,这表外甥女忍怒息声,堆起一团笑脸转过头,跟杜太爷这里点头赔笑:“表舅,你老人家别见怪,你那外甥女婿你晓得,是个没卵气的窝囊废,正事儿一件干不来,废话一篓篓地向出倒。我给你老赔不是,不是为我那混丈夫,是为我大哥大嫂,还是为你那外甥孙子。他没有礼数我记下,自叫我娘来教训女婿……”

    杜太爷被外甥女给足颜面,自然也愿意大人大量,不跟这个烂腚的外甥女婿计较。

    大家继续听杜太爷讲孙女,记起来那瘦伶伶的小妮儿,饿老鹰儿似的模样,咋能出落得这么有出息嘞,跟杜太爷取经是咋调理孙女的嘞。老实头儿的春天的穿到民国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