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言情小说 - 【红楼】昭武帝后宫录在线阅读 - 两殿试得名称众人均称奇

两殿试得名称众人均称奇

    容璟回京之后先是进宫和永康帝文皇后及姐姐弟弟一家子团聚了几天,然后又出宫前往承恩公府和文澈文淮两个表哥一起读书为来年的会试、武试准备。

    永康帝和太上皇近年来斗争逐渐白热起来,也使得京城里气氛愈发紧张。正如此次会试,太上皇永康帝两不相让。

    最终还是永康帝胜了一着,此次会试考官试题均是永康帝亲近之人主持。

    金秋八月,是中秋佳节的好月份,永康五年的八月也是如此,但因为三年一度的秋闱更是万众瞩目。

    京都更是如此,京都的秋闱乡试参加者众多,从早上开始,京都的贡院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年长的年少的都有,陆续前来,围观的人众多,颇为壮观。对于不少学子而言,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时刻,也是借此得见天颜、鱼跃龙门的机会!

    贡院旁边来了一架精致的马车,懂得的人看到马车上承恩公府的标识也是连忙避让开来,怕冲撞了贵人。马车上下来了三个年少的郎君,均是容貌俊朗、气质出众。三人正是容璟和文澈文淮。

    三人站在贡院门口吸引了一大群人的注意力,不是没有人上前意图攀谈,三人都是草草打发了事。因着他们身份高贵,再加上会考在即倒是没有人觉得不对。

    容璟和文澈文淮又让下人们仔细着检查了要带的物品:干粮、笔墨等。因着会考不是一天就能出来,三天能出来一次,一共要考九天八夜,所以吃穿都要自己动手,这考得不仅是学问还有身体。每年都有学子竖着进去,横着抬出来的。荣国公府的贾珠就是例子。

    进场前,文淮对二人道:“咱们准备许久。想来此次必是可以上榜的。”容璟和文澈知道文淮心下紧张,其实他们也是如此。因而文淮此话倒也给他们些激励。

    大周朝的科举制度继承于科举发展最为完善的宋朝,其考试也是和宋朝相同分为三场,每场三天。

    容璟和文澈文淮参加科考紧张的不只是他们三人,更是承恩公府和皇宫中的文皇后和永康帝等人。会考不但是考学识,也对考生是个巨大的历练。三人都是金枝玉叶,又怎能不让亲人挂怀?

    三场考试分别是考学识、见识和做官能力。永康帝以实干为主,登基几年在和太上皇斗智斗勇的情况下仍旧可以将自己和儿子的想法任务推行下去可见其手腕了。容璟和两位表兄又是亲近,此次试题对他们还是准备充足的。

    历经九天,会试终于放榜了。出来的考生身体好的也是一脸憔悴;身体不好的出贡院的门就倒下了,在门外等候的家人们赶忙去寻郎中。容璟三人也是顾不得多少就分别回去了。

    容璟休整两三天就准备武举了。武举考的比文举简单但也并非不难,对考生的兵法,力气骑射等要求均极为严格。

    因着武举考试是现场评比的,众目睽睽下成绩好不好合不合格也是一眼可以看出。容璟在武举中的表现令主考官眼前一亮,盘算着自己发现了个好苗子。

    大周朝年年都和草原上的邻居们打架;西海沿子的水师也是时长历练,因而民间、朝中也没有出现轻武的风气。文官武官们但对于开国那些只躺着过往功劳谱上武勋们也是以看不起为主的。

    此次科考中的题目有关于如何国富民强和后人对祖宗家法的看法。考官和大多数考生的都知晓这时永康帝一系对太上皇一脉的试探,但大家以后是要在永康帝手底下做官的;太上皇一脉也是有力量且孝字当头。考生们也是极为紧张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犯了忌讳。

    容璟因着从后世来,思想和眼界更加开阔些。多年来,也是凭着身份潜移默化的给永康帝施加暗示,使的永康帝在监国和登基后让国库慢慢充盈起来;改变了太上皇后期国库空虚的局面。

    容璟和表哥倒是不担心题目,三人文采出众,答题时也是稳扎稳打且有不少出众之处。放榜时三人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很快到了殿试时,容璟和文澈文淮也是悉心仔细。题目也是中规中矩的论史书朝代变迁的原因。

    题目不难,但想要出彩不落俗套也是不易。容璟取笔展卷,在纸上落墨。

    容璟从各个朝代兴亡原因先是浅要分析无外乎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天灾人祸等等,但内里原因却是朝代发展末期发展缓慢,内部内卷严重、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使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政治体系和外部环境催化矛盾,让百姓们聚众起义消耗人口等压力,新朝重新开始发展…循环往复,来回不休。

    开头“余观历朝历代末年,史书均载前朝昏庸,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愚以为不能随时变化一,天灾人祸为二,且观之历朝历代皆此则可见另一要因…”

    容璟洋洋洒洒写了千字,总结出来不外乎是历朝末期资源不平,内外腐败、天灾人祸。要使长治久安应该时刻注意百姓和统治者之前的差距,协调促进百姓发展生活。百姓生活安稳,朝代自然可以长长久久。

    容璟知道这番言论对考官和永康帝的冲击。因着求生欲,在结尾仍是很有眼色的夸奖父亲的朝政安稳,拍了父亲的马屁。

    容璟考完后就给自己放了个假,回去找文皇后撒娇了,也带上香菱进宫教给文皇后调教了。殊不知自己的文章引起了大火。

    按着规定,殿试主考官由皇帝监考。但阅卷嘛,还都是由众多辅助考官和大臣们。由着他们定下二甲三甲的名次,再将他们觉得一甲人才的卷子交给皇帝过目,由皇帝定下来一甲名次。

    但按着本届考官拿给永康帝看的一甲试卷并没有使其展颜,一直面沉不语,喜怒难辨。

    为官的人心里都有杆秤,顶头上司一直不说话可比说话可怕的多了。无论现代还是过去,职场人员都知道不怕老板不批评你,就怕他一直盯着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收拾了你。

    几个出身翰林院的阅卷官悄悄对视一眼,不由得彼此心头忐忑。永康帝沉默半晌:“都是老掉牙东西了,虽说有些么文彩,难不成没有些不同意见的卷子吗?”

    阅卷官中的领头人赶忙站出来:“余下卷子中部分虽有特色,但终究欠了些几分火候。”

    能走到殿试的考生们学问必然是扎实的。所谓欠缺火候不过是托词,怕因为不同卷子中的言论万一得罪了皇帝使的他们吃瓜落。

    永康帝也知晓自己手下的小心思,让人下去把卷子都抱过来。阅卷官只好照做。

    几天后,放榜出来。容璟和两表兄均在榜上,其中文澈更是取得了一甲第三名探花的成绩;文淮也不落下风,取得了二甲第六名。而容璟则不过堪堪十二岁,虽然只是得了二甲十九名但依旧引人注目了。

    新科进士打马游街时容璟担心自己身份被认出来想了个法子没去参加。主管此的官员还不禁好奇与同僚多说了几句此事。

    过几天,容璟在武考殿试也是极为亮眼。永康帝带着一众朝臣来观看武举殿试,容璟以其五箭命中四只放飞的鸽子和力气及骑马等方面的好成绩得了第三名的成绩。

    由着他年龄和举止,许多人盘算着和容璟交好。而永康帝在容璟成绩出来后更是喜上眉梢,当众公布了容璟的真实身份。群臣哗然。

    一个刚刚十三岁的皇子隐姓埋名和众人一同考试,文考武考都上榜。且不提其他,单是这份胆量就足以让人惊讶。更不用说成绩如此出色。

    众人见永康帝的脸色和容璟的出色也是明了:这位晋王怕是以后有大造化。因着容璟未入朝,此次成绩只得记录在上却没有任何官职。

    永康帝不是没有提出要容璟提前入朝参政 但被太上皇一系挡了下来。容璟心知父亲的难处,且不想过早接触朝政觉得这般就好,因而并无异议。

    永康帝私下里还补偿了儿子许多好东西怕容璟觉得委屈。容璟不禁觉得有些好笑,自己是真的不在意,但在永康帝心里又给太上皇记上了一笔。